咨询是两个人一起为了其中一个人探索并寻找意义的过程。
——Peter Birski
生涯咨询的早期工作模式是强指导式,1950 年之后深受卡尔·罗杰斯的非指导式咨询的影响,生涯咨询师的角色定位因此发生了大逆转,不再是强指导式的权威或专家角色,转而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,且更注重咨访关系。
在和来访者缔结的工作同盟中,生涯咨询师的角色定位以“促进者”为基础,必要时适当地提供信息或分享个人经验。所谓促进者,类似于助产师——利用专业技能帮助孕妇顺利生产,而不能替代其生产——解决生涯问题的主体是来访者,咨询师在旁辅助,以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。有关促进者角色,下面这则故事十分贴切地做了诠释。
有一天柏拉图问自己的老师苏格 拉底:“什么是爱情?”
苏格拉底并没有正面回答,而是 把他带到了麦田旁边,让他在这片麦田里摘一个最大最饱满的麦穗回来,但有两个要求——只能摘一次,且不能走回头路。
结果柏拉图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田。苏格拉底问其原由,柏拉图说:“我一直不确定看上的这个是不是最好的,总认为前面还有更好的,结果发现后面看到的还不如之前的好,所以最后什么也没有摘到。”
苏格拉底笑着说:“这就是所谓的爱情。”
如果将故事中的“摘麦穗”这个行为当作一种隐喻,其实它更像是我们面对人生选择时的决策——未来充满未知,而人生无法重来。故事中苏格拉底的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促进者的工作方式:面对包括生涯选择在内的重大人生议题,咨询师无法提供一个标准答案,而是需要通过咨询方案的设计和引导,鼓励来访者自己探索并寻找意义。咨询师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,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提供问题答案的专家,而是一个促进者。
以生涯决策类问题举例,咨询师在个案推动的各个环节中的定位,如右表所示。
通过上述表格不难发现,在“对外探索”和“行动计划”这两个环节,咨询师的定位相对多元化——以促进者为主,必要时和来访者交流方法或提供具体信息。但在“自我探索”和“生涯决策”环节,生涯咨询师采取非指导式的方式,引发来访者的自我发现和顿悟。
有一位大三的来访者纠结是否要升学深造,想了解学校对本专业保研的要求。
咨询师对该同学所在专业的保研信息有所了解,但考虑来访者的需求并不急迫,于是没有直接告知信息,而是和来访者一起头脑风暴,共同思考通过什么途径能获得这个信息,并鼓励来访者接下来进行自主探索。
结果,来访者不但自己探索到了升学的数据,而且在和学长、老师的交流中,得到了很多意外收获,感到非常赋能。
上面的案例中,咨询师本来可以直接提供保研信息,但咨询师选择了促进者角色——和来访者头脑风暴,
鼓励来访者进行自主探索,和来访者沟通探索到的内容……这显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。咨询师这种“揣着明白装糊涂”的做法并不是在“为难”来访者,而是有更温暖的善意。咨询师希望来访者不仅可以因此解决眼前的问题,还能在自主尝试中学会方式方法,为日后自主解决类似的生涯问题积累经验。
在 100 多年的生涯辅导实践中,生涯咨询师不断地思考并实践:什么样的帮助才是对来访者更好的帮助?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中,生涯辅导者由最初的指导者角色向促进者角色转变。越来越多的助人者认同:有效的助人过程是“助人自助”,即帮助来访者自我成长,以便日后来访者能自主地解决其生涯问题,而非每次都需要求助咨询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