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业规划师日常工作包含哪些内容?真实工作场景还原
职业规划师这个职业听起来神秘又专业,很多人好奇他们每天究竟在忙什么。是坐在办公室里给人“算命”式地预测未来?还是拿着测评工具给人贴标签?今天我们就来还原真实的工作场景,看看这份职业的日常究竟包含哪些内容。
一、咨询面谈:从倾听开始
职业规划师每天的工作通常从“一对一咨询”开始。客户可能是刚毕业的学生、工作5年遇到瓶颈的职场人,或是想转行的中年从业者。他们带着困惑走进咨询室,第一句话往往是:“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”“现在的工作让我很痛苦”。
这时候的职业规划师,更像一个“问题翻译官”。他们不会直接给答案,而是通过提问、倾听,帮客户梳理模糊的情绪。比如,当客户抱怨“工作没意思”时,规划师会追问:“哪些瞬间让你觉得特别有成就感?”“你理想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?”通过层层剥茧,找到问题背后的核心矛盾——可能是能力与岗位不匹配,或是价值观与职场环境冲突。
二、测评工具+经验分析:客观与主观结合
你可能会好奇:“职业规划师是不是靠测评软件‘一键生成’建议?”其实不然。测评工具(如职业兴趣测试、性格评估)只是辅助手段,真正的核心在于规划师的分析能力。
例如,一位客户测评显示“适合创意类工作”,但实际沟通中发现他更在意稳定性和收入。这时候,规划师需要结合测评结果和现实因素,帮他找到折中方案——比如选择企业品牌策划岗位,而非自由职业。这种“数据+人性化”的分析,才能避免建议沦为纸上谈兵。
三、制定计划:拆解目标,落地执行
“我想转行做互联网,但不知道从哪儿入手”——这是职业规划师常听到的需求。此时的工作重点是把大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的步骤。
规划师会和客户一起分析:现有技能中有哪些可以迁移到新领域?需要补充哪些知识?3个月内可以做什么(比如上网课、参加行业沙龙)?半年内如何积累项目经验?甚至细化到“本周内更新简历并投递3个岗位”。这种“搭梯子”式的规划,能帮客户从焦虑迷茫转向具体行动。
四、资源链接:做职场“信息枢纽”
职业规划师往往需要扮演“资源中介”的角色。比如,客户想进入新能源行业,规划师会提供行业趋势报告、推荐学习平台,或是建议参加特定展会积累人脉。
但这并非简单地转发资料。他们需要判断哪些信息对客户真正有用,并教会客户如何高效获取资源。例如,指导内向的客户通过“信息性访谈”(非求职目的的职业交流)拓展行业认知,而不是盲目投简历。
五、跟进与调整:长期陪伴成长
一次咨询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职业规划师通常会安排3-6个月的跟进周期,通过定期复盘帮助客户调整方向。
比如,客户在转行过程中遇到面试失败,规划师会帮他分析原因:是技能不足,还是表达方式有问题?是否需要调整目标公司类型?这种动态调整的过程,既能避免客户半途而废,也能让规划方案更贴近现实变化。
真实场景还原:职业规划师的一天
上午9点:查看当天预约客户的资料,标注需要重点沟通的问题。
10点:与一位纠结是否跳槽的客户面谈,用“平衡轮”工具帮他梳理职业满意度维度。
下午2点:研究最新行业薪酬报告,更新自己的知识库。
3点:为一位求职受挫的应届生制定“3个月能力提升计划”,包括实战项目和模拟面试。
5点:复盘当日案例,记录客户共性问题和解决方案。
总结:职业规划师的核心价值
这份工作远不止“帮人找工作”那么简单。他们需要具备心理学、社会学、行业洞察等多维知识,更重要的是,能帮客户在复杂职场中看清自己的需求,把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路径。
如果你正在职业迷宫中徘徊,不妨试着用规划师的思维问自己:“我究竟想要怎样的工作生活?”“为了这个目标,今天可以做哪件小事?”也许答案就在问题里。
北森生涯现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涯产品30多种,包括TTT1、TTT2、GCDF、BCC等经典王牌课程。与20所+省教育厅建立深度合作,为17万人+提供了体系化、专业化的培训服务,与2000所+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。
